| :“云計算”時代正撲面而來———眾多電腦用戶的“頭頂”上都將飄著朵朵“白云”,這些“云”就是分布各地、連網成片的計算節點,隨時通過一條條網線為用戶提供速算、精算服務。記者日前采訪各方計算專家,業內普遍認為,不久后個人計算機就會相當于水龍頭、電開關,一打開電腦便與高速計算網絡連為一片,用戶就像使用自來水、電力一樣,方便享用后臺的超級計算。 個人電腦遠程托付
云計算(CloudComputing)已從早期的概念變為身邊的現實。
近日,國內近七成網民使用的免費安全軟件“360安全衛士”變身了,傳統的單機殺毒改由遠程服務器代辦。這被認為是國內網絡安全領域“云計算”的先例之一?!?60安全衛士”董事長周鴻說,他們的“后臺”就是分布在國內25座城市的5000臺服務器。這25朵大大小小的“云”,每天接受用戶文件的掃描量超過300億次,大幅刷新了此前由“趨勢科技”創造的55億次的世界紀錄。
除了負責安全,電腦外圍的“云”還有諸多功能。眼下,眾多大牌網站都已經或正在發展為“云網站”,他們在全球范圍內布設大批服務器機群,為各地用戶提供細分的云計算及“云存儲”。 超級電腦編成網格
“云”是一種計算資源的集聚體。在浦東張江的上海超級計算中心內,有一臺國內算得最快的超級計算機“魔方”。它擁有約70個電話亭大小的機柜,相當于集成了3萬多臺個人電腦的運算能力,每秒鐘可進行200萬億次計算處理。目前,“魔方”為全國各地的300多家科研和企業用戶提供遠程計算服務。
超算中心副主任袁俊認為,一旦個人電腦能夠通過超級計算網格分享其高性能計算能力,那么公共計算資源就具有公用事業的性質,用電腦就像打開水龍頭、享用自來水一樣快捷。
不過,云計算設施與水廠、電廠同中有異。在實際生活中,一個家庭的用水必然來自某個水廠,比如市南水廠總是向市南地區供水;在城市電網中,情況更為靈活些,一個家庭的用電通常都出自某個片區的電廠,但在用電高峰時段,電網也可借調外省電、三峽電,甚至風電、太陽電入網,輸配到最缺電的地方。云計算網絡比這更為靈活,負責調度的服務器根據用戶計算請求的變化,不停向最合適、最空閑的服務器分發“計算包”,實時配置服務器資源。 網絡提速瓶頸待破
在云計算時代,億萬用戶基數極大,數億臺普通電腦加起來,也是份量不小的“云端”。用戶電腦與云計算服務器的數據交換過程是云計算過程的重要環節,這一切都依賴于網絡。因此,云計算最大的基礎設施不是超級服務器,而是超級網絡。專家認為,“云”的普及前提必須是網絡高速公路的覆蓋,比如更寬更快的光纖通信網、下一代廣電網、4G網絡等。只有網絡實現10倍以上的大提速,云計算才會更快更聰明。
從另一層面看,云計算的安全性也主要取決于網絡。力推“云安全”的周鴻表示,每天有兩三億各地用戶向云計算體系上報各種木馬病毒,計算中心能很快發現新的變種和它們的傳播路徑,采取“追殺”措施,為電腦用戶遠程查毒殺毒。當然,不少惡意程序能夠干擾電腦聯網功能,以頻繁斷網來影響“云安全”,因此將來的云計算專網可能采用閉路電視的方式,確保重要數據“內循環”。 計算市場跑馬圈地
就目前而言,“超級云計算”的藍圖還未實現,但星羅棋布的“專業云”已飄至各處。一些跨國公司開始加緊圈下他們的云計算“空域”,甚至成功投入了商用,步頻和步幅都明顯大于本土企業。
IBM大中華區云計算中心項目總監朱近之介紹,IBM于2007年啟動相應的“藍云”計劃,現已在全球建成14個云計算中心,其中包括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的3個中心。距上海100多公里的無錫太湖新城科教產業園,已局部形成了云計算格局。入園的中小軟件企業能夠以最簡單的電腦設備開業,因為他們可以租用云計算中心的大量計算資源。
國際咨詢機構IDC預測,到2012年,全球云計算服務的市場規??蛇_420億美元以上,而有的機構估值更高。承建云計算項目,已成為IT集成企業著力開拓的新興業務,專家建議國內企業“不要輸在起跑線上”。 |